•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
  • 日期 : 2019-10-21     点击量 : 1216

                                                                                                     梁文霞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建国70周年的献礼影片为我们提供一个回顾祖国发展历程的机会。电影用7个故事对70年的历程进行了别致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没有选取宏大的角度去灌输理念,而是采取平民化的角度聚焦每场事件背后默默无闻的平凡者,从个体出发做为脉络来演绎一个强大的中国一步步崛起的剧情,让人更加有深层次的共鸣。


        前夜。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国可能没有人比林治远还要更加“兵荒马乱”。故事节奏是最好的,紧凑而冲突十足这段故事的题眼,是片中至关重要的阻断器。虽然它只是一颗小小的金属球,在整个规模空前的开国大典上并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问题,那么五星红旗就无法稳当地停住,有被顶飞的风险。这颗小球,其实就喻指开国大典背后,在各个环节里付出努力的每个人。


        北京你好。又是一个大爷一出戏的节奏,葛大爷的功底倒是无人能及,北京的哥的形象有血有肉。我们要记住2008年的奥运会,却也不能忘记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伤痛。在满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这个失落却又常常打了鸡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情角落。


        夺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了,这些故事里唯一一个主角甘愿做绿叶让配角红花绽放的一个故事了。明显的商业片的逻辑和故事叙述的手法,让人更容易融入剧情之中:老房子,老屋顶,弄堂里的生活,小男孩情窦初开掩藏不住的表达,都在最后的来回奔跑中不断的升华的。最后女排夺冠后的喜悦,大家把小男孩当成英雄的欢庆却让小男孩情绪更加的复合和复杂起来,给大家带来了饱满的感受而不是单一的信息。


        相遇。故事中有两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开头,高远被高压水枪冲洗,血缓缓地从他的口罩中晕染而出;另一幕在结尾,两人在汹涌的人潮中被冲散,高远摘下口罩,对视的一笑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面。这两幕令人不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对历史上的宏大事件产生感动?我们的感动,并不来自于集体的光辉成就,那是一种矫揉造作;而是来自于“另一种版本”的历史现场——就如同这个故事一般,是无名者的默默隐忍,是所要经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错过的遗憾。
    回归。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并不深刻,但是确实是祖国强大的一个真实体现。只是香港在那个时代一直是我们对外界的一个窗口,他不同的政治体制带来的行为让我们更加的体会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只是,最后换标的时候,略有点做作,感觉上去的了情绪又给生生拽下来了。


        白昼流星。以“草原传说”作为基点的这则故事,包含着寓言感:传说中,若能在白昼看到流星,贫瘠的大地就会变成绿洲;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贫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带来希望的“白昼流星”。


        护航。让我们知道每一次成功的每一个后面的无名英雄。最好的,最优秀的一个,却得做替补。这世界上,还有太多的无名英雄,不是你我所能了解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最崇高的敬意,因为太多太优秀的人付出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牺牲,任何的成功都是一群人的胜利而不是一个人功绩。


        七个故事、七种鲜明的风格,却没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况。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书写历史横截面背后的小人物。


        这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让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个故事,都选择将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的无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细微角落,然后再是“祖国”。


        真正的历史,蛰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国”这个观念在此时显得既抽象、又具体,在平民化的叙事逻辑里,最终渐渐生发为实际的关切。


        从这一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点——它并非是传统印象中,那类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达;而是一部充满细节、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